微信扫码

  • 010-84786155
 

水+墨 | 樊洲: 用毛笔和宣纸生成的线条品质目前仍然是最高级的!

作者:库艺术学术研究部 日期:2018-01-15 点击:2017

樊洲

Fan Zhou

樊洲,(1953-)中国文脉的承传者,曲线交织画法的开创者。对中国传统绘画有全面系统的传承研究。对西方艺术理念有广泛了解。

自1992 年开始,隐居秦岭终南山,以琴拳书画为载体,溯源寻道,深研佛道及历代文论经典,实修“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天人合一”中国文化理念, 提出“物我相忘,因缘生发”的创作理念。作品有《彩墨山水》、《金墨交响》、《水墨氤氲》三大系列。艺术成果卓著。

编者按

中国山水画为中国艺术传统中之大宗。但在画面的“表皮”之外,另有其连绵的“内核”,比如“卦象”,比如“道”“禅”。甚至很多山水大家的作品本身就可看做证悟的境界。或言中国无宗教,姑且算有一定道理。但说中国人无信仰则是大谬。中国文化传统历来追寻“悟道”,讲究“体察天地”“化为自心”。这种寻求将自然乃至宇宙运行之规律与自性小宇宙相契或是通悟,正是一种对“道统”的信仰。只不过,这在今日概被当做无用的“唯心”甚至“迷信”,无人问津亦无人知晓。

樊洲的艺术接续中国文化内在修行的传统,以“物我相忘,因缘生发”为画理,结合中国古琴的音律特色,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曲线交织画法”,远观像是终南连绵的群山,近观则纯乎是一根根连绵不绝弹性十足仿佛正在生长的线条。抑或说,“山水”之印象完全来自线条本身生命力对你的触发,这也正是中国线条的生机:纵然完全抽象,但仍然让你产生对生命的联想。

正如开头所说,技法在中国画学中只是“表皮”,画面背后的那个人才是重中之重。“画如其人”,樊洲修习气功多年,隐居于终南大山之中,日日与自然相接,触悟自然生生不息之气,以之运用于抚琴、绘事,皆能触类而旁通,无不运用酣畅。中国的学问往往讲究“身上体悟”,惜乎不能像西方哲学一样条分缕析备陈于文字,而往往要到人自身有所感发时才能“悟”到更深一层。因此,得道者往往无言。幸亏有画,观者当可从中细细揣摩。

关键字: 曲线 物我两忘 意念 天人合一 能量融通 随缘生发

终南山樊洲中国画馆

樊洲:回归自性

采访人_ 于海元

库艺术= 库:“线与音乐性”,是我看到您的新作所产生的一个印象。我们当然知道抽象绘画与音乐之间的渊源,这一点西方艺术家也有涉猎。但您的独特性在于,这种音乐性不仅仅依靠线条的组合,即使一条线条的变化已经构成音乐。就如古琴中的一声弹奏已经包含万千虚空……

樊洲= 樊:古琴的声音在发声之后是可以产生极其丰富的变化的,包括快慢、高低、轻重、强弱、疾徐、虚实、苍润等等,这与中国绘画用毛笔在宣纸上的表达完全一致,内在律动与运行机制完全相同,其丰富的表现力足够展示丰富的内容,这就是我放弃了其他技法,开创并完善曲线交织画法使之成为全新的独立特行的绘画语言的动机,也是我的作品纯用曲线表达的意义所在。

0007曲线交织 70x46cm 纸本水墨 2016年局部1

库:您为何喜欢用这种绵长而充满弹性的线条?这似乎与中国传统中任何皴法都不同,中国古人有“以书入画”,但还是落实到山石、树木的结构上,而您的这种长线条似乎已经完全独立了?

樊:线条的造型功能只是较浅层的应用,进入线条的音乐性及表现事物内在结构才能超越传统理念,实现中国绘画的当代转换。中国山水画一千三百年来,历代画家们的表现没有离开山水形貌的描绘。米元章独树一帜,但未能延伸。黄宾虹晚年已步入本体表达,但不彻底。

我2009 年提出“物我相忘,因缘生发”的创作理念,就是基于绘画已不再表现山水的外在形貌,进入表现山水的律动及内在结构了。这个境界重要的是理念上的革新。在这个理念指导下,还可能产生有别于曲线交织画法的更多的绘画语言,从而多维度的完成中国绘画传统的当代转换。

清微淡远 245cm×125cm 纸本水墨 2016

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宏观与微观在中国的水墨中本就可自由转换,您的作品脱胎于山水,但线条的组合又超越山水,有时像是云气,有时又像是微生物,有时则纯乎是一团团的线条。但总而言之,这些线充满生命的意象。这是否也是中国“线”文化的神韵所在?

樊:曲线交织画法来自于对大自然律动的实修体验,天下万物的律动都是以曲线呈现的,能量大小及生灭节奏都可用曲线表达。奇妙的是,在曲线交织的过程中如果作者意念中有山水结构,作品完成后远观即呈现山水形象。意念中是人物即呈现人物。但画面线条结构是抽象的,可独立欣赏的。意念的能量远远大于物质。正因为如此神妙,才引我入胜,乐此不疲。画画时那种自由自在,左右逢源的感觉真的怡心养性,令人陶醉。

035曲线交织 140x70cm 纸本水墨 2017

库:看到这些舞动的线条,它们的飞扬聚散,让我们想到中国哲学对“气”的重视。“气”,在您身上和作品中发挥著怎样的作用?

樊:我练内功多年,对气深有体验,个体生命与大自然相融的感觉是用语言无法表述的。但可举个例子:今年5 月我为古琴家王鹏先生画了一个剧场,四壁长度百余米,高度4 米,我用了五天时间,一气呵成,一点不累,让见到我作画的人们大为惊讶。我是用神意气三者合一的整劲(内劲)在创作,这种劲是身体完全放松,在阴阳转换,开合虚实之间不用拙力干预的状态下与大自然律动合一的劲。练出这种劲,创作时就会很轻鬆自由。当然上述只说明了体能一个层面。

水墨意象140cm×70cm 纸本水墨 2017

库:看您的作品,可以想像作者在宣纸之前的自由的挥洒,充满动作的韵律感。但这又不能仅用“表现”来形容。在您的作品中,似乎作者不是在画外,而是已经融进画内的世界,人与画一同生长。而这样一种人与艺交融的境界,却正是中国艺术最深奥也最难用语言表述的地方?

樊:有理想的大艺术家都期望自己能够进入“化境”从而出神入化。但没有特殊的实修方法是无济于事的。中国文化标榜的“天人合一”就是进入化境的门。我所提出的“物我相忘”就是指超越头脑学识修养经验情感观念等等积累,与大自然的能量融通,才可能超越套路,才可能洋洋洒洒,气象万千,才可能“出神入化”。

曲线交织 70cm×46cm 纸本水墨 2016

库:关于“气”、“悟”、“天人合一”,您是否有切身的体会?

樊:我深有体会!但我告诉没吃过梨子的人梨子的味道,他能体会到梨味吗?

库:山水也是一种有关“冥想”的艺术。事实上,中国的山水绘画从未离“道”“禅”,古代画家往往会通过山水画来显示个人修炼的境界。但这种传统已经在当代断裂,您是否也正是接续了这一古老而神秘的传统?

樊:“澄怀观道”是传统的高标,但观者与道仍是分离状态,有一种境界超越了“澄怀观道”,即“天人合一”、“了道”、“回归自性”,即个体生命与大自然创造能量融通,成为大自然创造力的代言人。

库:在绘画时,您是听任线条自由生长,顺其自然,还是预先会有一个大致的画面结构?

樊: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九,九九而生天下。即“随缘生发”。一切变化取决于创作当时的各种随机因素。故可以洋洋洒洒,自由自在,千变万化,气象万千。理性只占作品生成过程的约百分之三十,理性的作用是把握“度”及“和谐”。

曲线交织 70cm×46cm 纸本水墨 2016

库:看您的作品,能够感受到您在同时考虑水墨传统与西方现代艺术这两个坐标系,同时您的修行和学识又是回溯传统的,在这两个坐标系之中您作何选择?

樊:说实话。我爱中华,但不崇尚狭隘的民族主义,我是把地球人类文化做为整体思考的。回溯传统是因为在中西文化的多层面瞭解和反复比较下,我个人认为我们中国绘画艺术高明的一部分内容,是西方艺术所不具备的。我们自家的珍宝我们扬弃它多可惜呀!

今年我在欧洲参观了卡塞尔、巴塞尔及威尼斯双年展,有些国外艺术家也力图用纯粹的线条创作,看到这些作品,更增加了自信,就线条而言,用毛笔和宣纸生成的线条品质目前仍然是最高极的。我们要做的是如何用它来表现当代人的生活与理念,进而表现人类对宇宙人生高明的认知。

0011线舞终南 368x145cm 纸本水墨 2015年 局部

库:终南山有著历史悠久的“隐士文化”,这一话题当今被人重新提起。而您也是常年在终南山隐居,您如何看待“隐士文化”和山水文化的关系?

樊:终南山确有许多隐修者,但古代的隐士是指那些隐在山裡的饱学之士,而非隐居者。我住山是为了能常年与大山为伴,深切体会大山的精神,同时能够排除城市里诸多无谓的应酬,有更多时间用来研究创作山水画。当然有些与大山融通的实修方法也很重要,这个是要有缘才能得到,功夫也很重要,功到自然成。古训“有恒为成功之本”,“制心一处无事不办”都是至理。

我住山25 年的经验是:长期浸淫在山水之间,经历春夏秋冬,风晴雨雪的体验,感悟山水的内在精神是画好山水画的必要条件。如果仅仅依靠走马观花的写生,搜集些所谓素材,在形式上花洋翻新,要想在山水画领域取得大成就,绝无可能。

分享到:

上一条:水+墨 | 徐龙森:山不厌高 The Mountain is Still Not High Enough

下一条:水+墨 | 梁铨:拼贴的虚无 Emptiness of Collage

  • 发表评论
  • 查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