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 010-84786155
 

十年抽象文献研究 | 余友涵

作者:库艺术学术研究部 日期:2017-09-14 点击:2357
余友涵

YU YOUHAN

1943 年出生于上海

1973 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艺术设计专业 , 现居上海

前       言

《穷尽一生亦不过无限接近—— 2008-2017 库艺术抽象艺术研究文献》收录了阿基莱 · 伯尼托 · 奥利瓦、王小箭、王端廷、沈语冰、黄笃、朱其、李旭、夏可君、方振宁、何桂彦、盛葳等十几位重要批评家的二十多篇文章、采访;在艺术家个案部分,则收录了余友涵、应天齐、周长江、李向明、陈文骥、马可鲁、谭根雄、李向阳、谭平、陈墙、陆云华、王易罡、布日固德、丁乙、孟禄丁、冯良鸿、潘微、申烟田、黄渊青、白明、张朝晖等二十多位代表性艺术家的个案研究,全书篇幅近四百页,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关于抽象艺术的 " 文献 "。《库艺术》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出本书精彩内容节选,敬请关注。

1991 年 5 月

艺术观点

余友涵

艺术表现心的自由;

艺术有利于打破意识及文化的束缚;

艺术一头联系传统,一头联系未来;

艺术求新,但新不是唯一的标准;

艺术是创造,但创造不是唯一的要求;

心灵有多少需要,对艺术就有多少需要;

艺术需要诚实,艺术家更需要诚实,但诚实不是艺术;

艺术追求完美,但完典的艺术最不完美;

当代艺术并非来源于生活.当代艺术来源于文化;

批判是现代艺术的生命,美即批判;

过多的批判之后人们渴望安静,这时美即安静。

抽象 1981-2 69cm × 69cm 水粉,宣纸 1981
抽象 1991-4 200cm × 218cm 丙烯,布 1991

2003 年

念珠与笔触

余友涵 & 栗宪庭

栗宪庭 =L: 那些用短线画的圆具体什么时候开始画的还记得吗?

余友涵 =Y:1985 年下半年,月份不记得了。

L: 大概最早画抽象画是什么时候?

Y: 我本来记得是 1979 年,后来我找到一张是 1980 年,那就算是 1980 年吧。

L: 那时候是什么样的?

Y: 有一张是色块,没有明确边界的。这样涂的色块,然后当中画了一条黑线,黑线当

中有两块小方块。

L: 早期的抽象还看出它和西方抽象的关系,到 1985 年的这张圆突然就有自己的东西了。

Y: 早期就—直想画出自己的东西,你看这个,我使用彩色的笔在纸上乱画,然后我挑选局部,剪下个小方框。你看各色各样的,后来画毛,也是各色各样的,我这个人就是定不下来。

L: 当时是什么想法一下变化到这里呢? 我一直想做这个展览,就是我一直想搞清楚这个变化过程,我实际上从上世纪 70 年代末就开始在看抽象艺术,一直是零零星星在观察,但后来的潮流是跟社会关系比较密切了,别人一直以为我在搞政治,但我内心对抽象的一直没有断线,一直在想这件事,想找到—个机会做这件事,想找到—个和西方抽象主义不一样的,有自己创造性的东西。后 89 ’的展览之后,我就一直想做个类似叫 " 极繁主义 " 的展览,或者是抽象和心理修养或心理治疗有关系的这种。后来就起了《念珠和笔触》这个名字,想找和西方抽象不同的角度。所以,你知道,我毎次去上海一定去看你,我一直想着你的那个圆。当时你怎么一下子进到这个 " 圆 " 里来的?

Y: 我当时和陈箴的《气游图》差不多同时研究。他当时已经从我们工艺美校毕业了,到了戏剧学院,当时他已经生病了,他在工艺美校做过我这个班的学生,那时一届有 8 个班,他正好是我这个班的,所以在学校和我关系比较好。但他在社会上有别的老师,他在外面学点素描,在工艺美校待了 3 年,后来出去以后不断有联系。当时他在搞《气游图》,已经搞了一半了,当时我在做这个圆,我感觉他那个《气游图》的肌理我不太欣赏,因为他好像看过赵无极的画。他画的肌理也是那样,厚的薄的堆呀,什么油浇呀,我感觉不好,和赵无极有点像。

我当时看老子的这类书,陈箴也喜欢哲学,也喜欢看这种书,我喜欢跟他交流。我决定另外走,和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也有影响,因为我们以前的山水画都是东西比较多的。美国这种极少主义的东西让我第一次开眼界,开了眼界我开始画了两张,我想以后我毎张都这样。好像美国有一个画家的展览全都是白色画面,各种各样的白的,就是笔触的方向、厚薄不同,我不想像这样走,后来我就想找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简单多变的,后来偶然发现这个东西看来简单,方向一变,组合一变,就出现千变万化了。我就这样试试看,当时也没有经济上的动力,连展览都很少,我个人不大喜欢和很多人一道,在上海大家也是单枪匹马的。

这张称为《窑变》,这个《窑变》有受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受老子的影响,受中国社会的影响,总体上说一个是艺术的,一个是中国的政治环境,因为中国那时的环境关系,我想找一个地方可以躲避一下,把我的心思和感情用进去。我的《窑变》的思路有一点是宏观的把握,如果让我很细腻地把握,我没有那个能力,也没有这个兴趣。我喜欢把很多东西综合起来。早期的东西,点来点去变来变去,不是直接描绘这个部分,而是去把握宏观的东西。我看到的类似卫星云图的变化,绕来绕去的,还有南京路的人流,一会变成这样一会儿又变成那样的队形,其实人都是单个的人。还有我脑子里的思路也是这样的,一会儿这样想,一会儿那样想,就把这些做一个整体的表现。这些方面凑在一起,在 1980 年到 1985 年早期的摸索中,很难说到底什么是决定的原因。后来找到这样的符号基本就这祥定下来。

L: 我一直在看抽象的脉络,1985 年我写过《纯粹抽象是中国水墨画的合理发展》,大概是 1987 年来上海,看到—个复印的小册子,有你的《圆》还有陈箴的《气游图》,黑白的,我看了这个,心里动了一下,觉得中国的抽象开始有自己的东西了,后来有别的事情一晃就过去了。但我一直在看,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后 89 ’展览以后我最想做的展览就是这个抽象艺术展,但一直没人给我钱,找不着机会,去年王子卫说给我钱,才有机会。我当时起的题目叫《念珠与笔触》,过去很多妇女在丈夫出去的时候做针织,是很单纯的动作,一直是重复,她自己的心情会平靜下来。念珠也是,就那几个珠子,不断重复,念经也是,六字真经也是在重复,反复地重复,这种画其实也是一样的。我发现宋庄和北京有—些年轻人在做,我想你是开山祖,想找这条线索,但因为去了台湾就没有做,后来东京愿意合作,我还是想把这个线索理出来。

Y: 对,你讲的这个念珠和我刚讲的有重合的部分。

L: 就是你想躲进一个地方,你心里会有种安稳的感觉。

Y: 所以东方艺术和西方是不同的,西方是出去的,我们是收进来的,收到内心里的。

抽象 200707-201407 183cm × 172cm 丙烯,布 2007
抽象 20071112 250cm × 250cm 丙烯,布 2007
抽象 20090118 209cm × 202cm 丙烯,布 2009

2017 年

午后漫谈——余友涵《库艺术》专访

余友涵 & 库艺术

库艺术 =KU:艺术家的创作往往来自对自己现状的不满,您有那么多次转变,每一次转变是着力的突破还是顺其自然的变化?

余友涵 =Y:我在最早画了一个圆以后,就开始在圆的发展过程中增加一些东西,竖的横的。这个过程中的不满是什么呢?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开始学习苏联,虽然我没有学

过,但是也看到过一些照片,一些画。其实苏联也是学习印象派,但不可能学的一模一样,也要加一点自己的东西进去。我觉得全国全部苏联化不太好,艺术应该是比较随意的,就像今天是晴天,第二天是阴天,下午太阳又出来了,每一个人尤其是学习一点艺术的人,你觉得很开心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个感觉放到画面里。

KU:您是一位艺术家,也是一名老师,这和很多职业艺术家不同,您的艺术敢于随着自己的内心不断转变,而不是为画廊展示或买卖而创作,不知道是不是这样?

Y:大体上是,但买卖的也有,每一个时代的作品都不同。我是一只眼睛看画,一只眼睛是看整个国家的情况、社会的情况,我好像有这样的习惯。有的事情我根本管不着,但是我看到不太舒服的东西就想把它表现出来。

我的另一只眼睛喜欢看好的画,所谓好的画就像我以前小时候邻居家里有几本关于印象派的书,关于莫奈、塞尚、德加等等。这家的男主人是画家,也是老革命,他的儿子也喜欢画画,比我大三岁,一般他去什么地方画画,我都会要他带我一起,我不画也没有关系,就在他画画的时候看着,等于有一点学习,这也是学习绘画的一些渊源……(未完,以上为图书部分内容节选)

抽象 201208188 205cm × 253cm 丙烯,布 2012
抽象 201308 163cm × 194cm 丙烯,布 2013
抽象 20140223 229cm × 188cm 丙烯,布 2014
分享到:

上一条:十年抽象文献研究 | 应天齐

下一条:《库艺术》第55期:“在山中”系列特刊之洪凌一个生命的自然行迹

  • 发表评论
  • 查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