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 010-84786155
 
您的位置: 首页 > 个案研究 > 内向·超越

内向·超越 | 徐龙森:于无声处听内心的阵阵惊雷

作者:库艺术学术研究部 日期:2019-01-28 点击:1817

封面人物

徐龙森

XU LONGSEN

1956 年出生于中国上海

1976 年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

现居北京创作

《徐龙森:云山苍苍》,香港 汉雅轩 2018

《天境之光:徐龙森作品展》,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2018

1956,Born in Shanghai, China

1976,Graduated from the Shanghai Arts and

Crafts College, Shanghai, China

Currently lives in Beijing, China

Mountains in the Clouds, Hanart TZ Gallery, Hong Kong

Xu Longsen: Light of Heaven,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USA

一个人的山水

徐龙森的艺术与五代宋元山水之间保持着一望而知的精神上的联系,但已全然是不同的概念。他将传统山水中不属于自己的,陈词滥调的,在当今数码时代不再真实的因素予以截然切割,却长时间地回望那个萌生了“畅神“”迁想妙得”“气韵生动”等飘逸深邃画论的时代。

他从古人面对山水天地的神思中汲取营养,那里有着人类对自身在天地宇宙间位格的沉思与冥想。而在今天,这一带有宗教与道德感的命题已然让渡于科学与理性。徐龙森所构建的,是一个截断众流的属于自己的形而上之地。

这里的“山水”,已远不止是贵有古意的“林泉啸傲”,而是现代性下面向未来虚空的个体的创造,是力图超拔于时代的强大个体意志。撇开“山水”“水墨”等概念,或许我们可以更加真切地认识到徐龙森艺术语言的创造性和图示的精神指向。

徐龙森 芝加哥博物馆展览现场 2018

徐龙森:于无声处听内心的阵阵惊雷

采访人_于海元

库艺术=库:艺术创作的体裁是宏观和既定的,而艺术家的实践却是具体而微的。正如我们不能把弗洛伊德单纯看作一个肖像画家,对于您的艺术也不能完全以“山水”一概而论,深入其中会发现这已经是一个个人建构的完整天地。您如何看待自己的艺术和“山水传统”之间的关系?

徐龙森=徐:作为对象的“山水”分作“自然的山水”和“绘画的山水”。在我个人理解的“山水”传统,在根本的意义上,应该指向中国人的天下观、宇宙观。而所谓“建构个人的天地”,涵泳于“山水”传统的关系中。个体的山水创作和山水传统的关系,准确的说则如水和舟。舟大水浅航行不远,大船汪洋才能直达彼岸。

徐龙森 芝加哥博物馆展览现场 2018

库:您的山水是在与传统“割裂”基础之上的一次生发。所谓“割裂”,是指您的山水并不以“笔墨”作为最高指标,在展陈、观看、技术等诸多方面都难以用传统山水的评价系统来框定。但从画面气质、精神指向上又一望而知与山水传统,特别是与五代宋元山水有关。您如何看待山水文化走到今天在您身上的“割裂”与“延续”?

徐:大传统是永远无法割裂的,那是取之不尽之源,要切割的是昏聩琐碎的技法论。世上没有抽象的至高无上的技法,笔墨是伴随对象而产生的述事手段,体裁和载体的高度吻合谓之“笔墨”。五代至宋元是中国山水画元气淋漓的时代,自有其精神上无穷的生长力,那个时代的作品始终让人每读每新,体现了人类精神的某种扩张的力量。

前几天去上海博物馆看了董其昌大展,尽管董其昌才高八斗,但身处于思想贫瘠的明未,山水画的精神危机已然纷呈,董其昌拿不出改良的根本大法,弄了个“南北宗论”也是牵强附会,缺乏自我更新的思想力,唯美儒雅的格式化山水终究支撑不了金马玉堂的山水大气象。

山水文化在今天是尴尬的存在。近四五百年来纠缠于笔墨的演绎而丢失了“胸中丘壑”的真谛!重拾胸臆块垒,切割纠缠于“笔墨”的陈词滥调,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开放心态“与古为新”,与“世界共舞”,才能创造出山水的未来。

徐龙森 芝加哥博物馆展览现场 2018

库:今日“复兴传统”之风又起,而真正的传统或许正是那些我们想抛也抛不掉的,比如皇权、奴性、以理杀人等等……虽然您从事山水创作,但我猜想您对于复兴传统的说法会不以为然?

徐:在上文中我想应该已经回应了这个问题。“复兴传统”并非是复古复辟,复兴传统是在传统的基因上“推陈出新”,更是精神层面上画出泱泱古文明的现代畅想曲。沦陷于农耕文明的自足自给的庄园艺术,装神弄鬼神秘兮兮的笔墨技法论,其结果可能会事与愿违。

库:您的一大创见是提出“山水发生学”的概念,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是所有文明萌生之初所共同关心的题目,“山水”,则是中国儒道传统给出的一个方案。而您今天让山水回溯人面对天地宇宙洪荒的大本大源,是否也是力图为“山水”做出普世性的定义?

徐:艺术的“普世性”是由作品的表情和社会呈现方式来定义的。作为一个画家,我倒越来越倾向于离群索居,于无声处听自己内心的阵阵惊雷,在洪水滔滔中完成自己,把作品的社会属性交给社会。

徐龙森 上海西岸博览会展览现场 2018

库:近年来,在山水之外您又全力探索“花卉”题材,色彩绚烂,水汽荡漾,从气势上与您的山水作品有共通之处,而在色彩的饱满,随性的张扬,飘逸的笔势上则差别很大。我将您的山水理解为日神精神的理性与严谨,而花卉则充满酒神精神的激情与不羁,是否花卉对您来说是更为性情本真的表达?

徐:你的评价和总结已经让我很感动了,我也希望自己在山水和花卉的创作上能做到这种二极张力,从而更充分地展示自己的生命价值。花卉严格来说是对“荷尔蒙”的想象和崇拜。

库:今日对您来说,或许最重要的不是与传统的关系,而是个体面对当下,面对世界,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如何面对历史的虚无有所创造?

徐:脱胎于母体不剪除脐带怎么可以呢?在成年后更要自力更生,去开创新生话,这就是我理解的艺术家和传统的关系,艺术家和世界的关系。和历史作出切割并非是历史的虚无,而是直面未来的勇气。一个艺术家沒有开天辟地去发现和创造一个新世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视觉想象的念头,显然是平庸的。

徐龙森 香港汉雅轩展览现场 2016

库:大家都呼唤“创造”,但事实上今日“创造”奇缺。创造意味着未知,意味着失败和不被承认的风险,也意味着失去了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的依凭,事实上是将个体从时代语境中独立出来。而您是否有自信在绘画,在山水、花卉这相对传统的领域开拓出属于自己的创造性?

徐:艺术家存在的意义就是创造属于自己的时代,至于能否做到,交给上帝去想吧!世俗的偏见,成功与否的烦恼,对一个已经取得了自信的艺术家而言,应该干扰不大。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已经将生命交给了艺术,而艺术则应该是他唯一的信仰,而一个有着信仰的人自有其超然的人生态度。在山水和花卉领域,我想我只会做得比今天更多元,更具开拓性。

徐龙森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展览现场 2015

库:今年国内举办的几个“大展”带给我们一些启示,这么多年来,我们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徘徊良久,开出中西融合,体用结合等等药方,到最后还是一盘夹生饭。不想也无能力“复古”,跟“西方”“现代”的差别也远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有点落得左右不靠的窘境。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徐:从打开国门至今我们遇到了太多的机遇和变化,恰恰我们很少去了解自己,了解自身的文明。当开始反思的时候,突然发现我们同时遭遇了东西两大陌生的文明,然而还自以为是地以为自己从属于东方文明,忘记了进入任何文明的殿堂是有无数层台阶的,被世俗欲望掏空了的身体已经很难攀登这些直入云端的文明殿堂,这种整体性的前不着村后不落店的尴尬还将持续很长时间,不过也不必过多担忧,江山代有才人出,总有时代的骄子一拳打破古来今。

徐龙森 阿布扎比艺术博览会 2015

库:中国有“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化往往成为多数人的事情,而艺术创造恰恰只跟少数人有关。所谓“现代性”,也是鼓励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因此西方现代主义以来大师的成就建立在独立的语言探索上,而我们的“大师”则建立在社会意义的评判上,这一区别至今仍然存在。我们的土壤是否真的难以产生自由的创造?

徐:我不是批评家,不是社会学者,也不从亊教育工作,对大多数人的事情总是比较转不过弯来,而“文以载道”几乎是我们家喻户晓的传统,我看丢失不了。我们的土壤一定能产生有创造力的艺术和艺术家,应该知道,艺术家不似炒股的股民,不要幻想一茬茬的收割,大艺术家的出现是以百年为单位来衡量的。

徐龙森 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江山—行旅中国古今山水画展》 2013

库:2018年,您在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巴塞尔迈阿密、上海西岸等世界级博物馆、博览会上举办个展。再加上之前在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英国伦敦大学博物馆、罗马古文明博物馆、布鲁塞尔皇家法院等地的大型个展,您的作品已经走遍世界。一个以水墨为媒介的山水画家为什么能够得到西方艺术界的认可与青睐,您自认为原因是什么?

徐:机遇加艺术作品自身的原因吧。西方成熟的博物馆系统不存在对什么样的艺术媒介心存芥蒂,他们关心的是你的作品是否具有自身的文明底蕴和国际视野。“水墨为媒介的山水”给西方观众带来了宁静而辽阔的视觉体验,这是一个个皆大欢喜的展览。

徐龙森 罗马古文明博物馆展览现场 2011

库:在一个全然西方的语境中去观望自己的作品,您是否对自己的艺术产生不一样的感受?抛开“山水”“花卉”“水墨”等概念,您认为自己的艺术中有哪些特质是他们所不具备的?

徐:拙、重、大和属于艺术家自身的精神图象而不是对象的山水描绘,非程式化的山水是创造力的体现,将自己粹炼成不可复制的艺术家。

以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天上·天下”山水柱为例,这批作品是为2018年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以《天光》为主题的大型山水个展而创作的一组作品。选择柱子形式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柱子支撑起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在东西方的审美中都具有独特地位,从古希腊的神庙到中国的天坛,柱子都是审美范式的重要构成部分;二是在创作过程和观看方式上,柱子的圆满和周而复始,带来动态和变化无穷的山水想象。人在天上和天下之间行走,重新构建自身和自然的关系。

徐龙森 罗马古文明博物馆展览现场 2011

库:有人说西方当代艺术已经走势疲软,难出新意;也有人认为今天的中国已经具备再度产生大师的条件,您怎么看?

徐:在没有充分的调研下,对西方当代艺术的各种说法都应该被置疑。无论东西方大师都不是期盼和能够被催生出来的。

徐龙森 比利时布魯塞尔皇家法院个展现场 2009

库:古人尚且有山水世界可以躲避世俗的庸扰,悠然渡世。而当今世界随着科技进步,实则从身体到精神、意识都受到更加严密精准的控制,无处可遁。处于当今时代,如何才能既安身立命又超拔于世,建立起一个自足自给却又融汇古今的艺术坐标?

徐:心诚则灵。在互联网时代无处遁藏,把你所有的欲望植入艺术之中,融入对艺术的向往,心有所寄自然游刃有余。

库:您的艺术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或许是“自我完成”在一个大的文化系统结构更新中的重要意义。这种“我注六经”的独立精神和自由品格,或许即是今日“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所最需要的。

徐:觉悟者,亊竞成。

《山不厌高》比利时布鲁塞尔徐龙森个展现场 2009

分享到:

上一条:内向·超越 | 王怀庆:故园新语

下一条:改变的力量 | 杨加勇:“我是活在感性中的人”

  • 发表评论
  • 查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