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 010-84786155
 

年度艺术人物 | 鸿韦:在纷繁复杂中探寻平衡

作者:《库艺术》学术研究部 日期:2017-03-20 点击:2174


2016年5月,鸿韦的新作《平衡的寓言 #6》正式被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收藏,也成为这个美国第二大艺术博物馆收藏的第一件中国当代雕塑作品。

这其实不是鸿韦的作品第一次得到国际顶级美术馆的关注和肯定。早在2013年,他所创作的《沉思的重量》就获得了法国国际沙龙雕塑类泰勒大奖,此外,包括卢浮宫在内的众多重量级国际艺术机构也重点展出和推介了他的系列雕塑。

《平衡的寓言》不仅延续了之前他偏爱的几何叠加的手法, 还使用了更丰富的材料——不锈钢和陶瓷,自带历史感和文化气质的陶瓷在此被打破、重塑,与工业材质不锈钢共同构建了一个个简洁浓郁,又颇带隐喻性质的视觉景象。在这个系列当中,鸿韦展示了双重的文化背景下,对中国式古典审美的重新认知,他的尝试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下中国及世界多元化思想的融合趋势。

平衡的寓言 局部


鸿韦:衡之絮语

Value of the whisper


鸿韦把他最新一系列作品命名为《平衡的寓言》,可见他对于“关系”的重视。

很少有人会把不锈钢和陶瓷联系到一起, 尽管它们同样光洁、润滑、是人工生成而非自然的物品。陶瓷是东方的、不锈钢是西方的;陶瓷易碎、不锈钢坚硬;陶瓷携带历史,不锈钢映照现时……

不论是事先有意的预想,还是后期偶然的发现,鸿韦显然注意到了这二者的相似与不同。他为此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从无数烧制的瓷器和不锈钢器具中挑选出最符合每一组独特感觉的元素,通过巧妙的构思和嫁接,在器与器、形与形、色与色之间进行或险峻、或婉转的参差堆叠,试图于纷繁复杂中探求最微妙的平衡,以及平衡深处的喻示。

鸿韦在创作过程

陶瓷的性格

每一样物质都有它自身的个性,陶瓷也不例外。

作为一种有着千年历史和文化积淀的材料,陶瓷的个性既随和,又挑剔。随和之处在于,它由土演变而来,寻常之至,随处可见,在其诞生之初的古代, 上至达官贵人, 下至黎民百姓, 人人可用;挑剔之处在于,它对环境和技术要求极高,任何一个细节的差异都可能导致最后出窑之后效果的极大不同。而且即使把每次的温度、时间和其它客观因素都考虑详备,仍然会有一定的几率得不到预想的肌理。

从来没有哪两个瓷器拥有一样的生命表征,它们中的每一个都独一无二,不可复制。艺术家或者制瓷匠人不是创造和完全操控它们的人,在本质上,它仍然是不可捉摸的。

平衡的寓言 #5 65X45X120cm 瓷土,不锈钢 2016

不锈钢的特质

与陶瓷相比,不锈钢是一种典型的现代产物。

它冰冷、坚硬,诞生于战争时期,最早被用来制造武器,可以批量生产。在一块不锈钢与另外一块不锈钢之间,我们找不到肉眼可见的差别。在经过特殊抛光之后,它对于周遭的环境有着镜像式的反映,忠实到了冷酷的地步。

对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类来说,不锈钢的主要存在价值在于它的功能性,而不是它的文化含义。迄今为止,它在建筑和工业上的运用仍然是最受关注的因素。近年来逐渐有学者和艺术家意识到,不锈钢与其他硬金属相比,似乎与今天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某些特征有更多的重合之处,它代表了工业文明的规范和理性,与科技密切相关,在某种被特意赋予的暗示上,它同样也隐喻着宇宙与未来。

平衡的寓言 #7 局部

形状的诗意与哲学

很难说《平衡的寓言》中那些组合的形状是“方”还是“圆”,恐怕就连艺术家本人也未必能够、或者愿意对此下一个绝对的定义。

单单从外形上看,这些带着钝角的块状物,仿佛从山巅滚落到河床的石头,经过河水千年的冲刷,磨平了原本锋利的棱角,却仍然看的出些许最初的模样,它们如今的形状,是山,风,水,地质层共同的结果。其堆叠的方式,又带着原始的痕迹,如同部落祭奠仪式中被跪拜祈福的图腾柱,在非自然力的作用下,达成神迹一般的稳定。

平衡的寓言 #12 150X90X148cm 瓷土,不锈钢 2016

色彩的寓意

黄与绿是《平衡的寓言》中的主色。

雍容沉稳的明黄散发出古代皇家的大气高贵,蕴藉内敛的青绿则暗藏旧时文人的雅致。从大片的明黄中,又绽放出细碎深邃的蓝色花朵;湖面一般平静的青绿里,生长出浅嫩的浮萍。然而,金属色泽的凛冽瞬间打破了古典式的温润梦幻的气氛,尽管它的反照性如此强烈,以至于可以将它本身的色彩忽略不计。又或者,它的加入制造了另外一个梦,现代式的铁马冰河,超现实般的错觉。

一与多

《平衡的寓言》中的每一个组成部件本身都是独立的。

当艺术家把它们以一种非惯常的方式连接在一起,每个元素之间随即开始了对话,以不同的样式和内容。当与另一个单元并列在一起,此单元中原先不同的部分则又融合成一体,作为独立的元素与另一个单元展开交谈,与此同时,它的内部对话也未曾停止。 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如同细胞裂变与消亡。

鸿韦在处理瓷器碎片

经过处理和挑选之后的瓷器碎片

完整与残缺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每个元素都是“完整”的,对于不“理想”的瓷器,鸿韦依照自己的理念进行了切割。但最后,个体的“残缺”造就了整体的完整性。

在“完整”的定义上,究竟是什么在起决定性的作用?外形、结构、气质、内容,又是什么可以成为最终的标准?“残缺”的本身是否更意味着真实,而“完整”则暗藏着另外意义上的残缺?

永无终点

《平衡的寓言》是一系列故事而不是一个,它的每个故事都是开放性的,而且它的藤蔓还在不停向周围生长,当你站在这些作品前,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是你自己内心的折射,它不提供答案,它本身即是答案。

“后记/ 碎片的故事”

Postscript / Fragment Story

作为一个艺术家,尤其是雕塑家,鸿韦对于材料的探索近乎于苛刻和“不可理喻”。他在位于北京丰台区的工作室里建有一个专业的窑炉,为了便于精确把控每次烧制的器形和肌理,在一本专门的笔记上,他详细记载着所有烧窑的过程、时间和温度,也把每次在烧窑过程中的意外变化,譬如断电时长,都一一记录在案。通过对大量数据的累积,以期尽量减少失误,严谨度直逼科学实验

《碎片》草稿

《碎片》铁丝模型

尽管如此,由于陶瓷材料的特殊性,每次出炉的肌理仍然是不可控的,往往在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最后的效果仍不尽如人意。

陶瓷天生具有一种不那么温顺的性格,使它的每一次烧制的最终结果都不可预知,这种性格直接导致了正反两个方向的结果,其性质完全取决于艺术家自身的选择。

碎片 275X85X200cm 瓷土,不锈钢,铁皮 2015

在鸿韦的工作室的地上,有一块被围起来的区域,厚厚铺了一层碎瓷,都是他将其中烧的不那么完美的瓷器淘汰的结果,哪怕这些瓷器的瑕疵细微到别人根本分辨不出来。鸿韦用这种斩截的方式,逼自己入绝境,在别无选择、退无可退的情形下,更加慎重、踏实地对待每个步骤,直到烧出符合甚至超出自己预期的器形或釉质为止。

那些被淘汰的碎瓷中的一些,后来被鸿韦用来作为创作元素, 做成另一件悬吊式的装置——《碎片》, 在这件作品当中,不锈钢与陶瓷以一种穿插式的组合出现,从《平衡的寓言》中参差并行的姿态,转化成为骨架与皮肉般的关系,而在《碎片》中映射出历史与现实的拷问,在不同时空的恍惚交错中,则成为了有关平衡的,又一则“编外”的寓言。

《碎片》局部

分享到:

上一条:年度艺术人物 | 徐仲偶:“我们这一代人的位置在哪里?”

下一条:年度艺术人物 | 陈文令:“没有挑战力的人生是平庸的人生”

  • 发表评论
  • 查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